(划重点)瓷砖选购有窍门专家详点评误区助你拨开云雾
瓷砖选购有窍门专家详点评误区助你拨开云雾
误区:瓷砖应选择统一规格,地砖的规格越大越好
现在市面上瓷砖的规格也越来越大,大砖铺起来显得大气,所以现在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铺在家里后,就感觉始终有点别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的考虑自己的实际空间的大小。
究竟选选择多大的规格的产品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下面详解在挑选瓷砖时要注意哪几方面:
首先,要判断瓷砖使用的空间,是用在厨房、卫生间还是客厅。确定了这个最基础的条件后再进行选择,尤其是用于客厅的瓷砖,要先确定是购买何种规格尺寸的。房间面积越大,砖的规格可选择越大的,一般2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方可选用80cm×80cm的砖。使用大块地砖不仅可以减少地面上的缝隙,而且美观耐用,从总体上看也很经济实惠。
厨房:一般厨房间比较小,有窗有门还有橱柜,净面积比较小。为了避免浪费和保持空间的协调性,应当选择规格小的瓷砖,这样铺贴的浪费会很少,避免了大规格瓷砖切割等施工带来的诸多不便。
客厅:根据家居摆放确定客厅地砖的规格大小。如果客厅被家具遮挡的地方多,也就是地面使用时,人的实际可视的大小,如果可视面积小的话,也应考虑用小一点规格的。就效果而言,以能全部整片铺贴为好,所以购买前要考虑客厅的长宽大小,就是指到边尽量不裁砖或少裁砖,尽量的减少浪费,一般而言,瓷砖规格越大,浪费也越大。整理:
房间:房间的面积如果小的话就尽量用小一些的规格,具体来说,一般如果面积在30平以下的话,考虑用600*600的;如果在30~40平的话,600*600或800*800的都可用;如果在40平以上的话,就可考虑用800*800。
总体:考虑瓷砖的造价和费用问题
选购瓷砖的规格一定要考虑实际空间的大小。对于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产品来说,瓷砖的规格越大,相应的价格也会越高,不要盲目的追求大规格产 品,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同时,还要结合一下自己的预算!能少的钱一分也不多花!
目前市面上的瓷砖可以论块也可按平方米出售,购买瓷砖前应计算要铺贴的面积。有的建材商店备有换算图表,根据面积即可查得所需的瓷砖数量。有的图表只要知道贴瓷砖墙面的高度和宽度,即可查出瓷砖用量。有的瓷砖包装箱上也会列明一箱瓷砖可铺贴多大面积。
算出总数之后,应加上一定的备用数量,因为铺贴时难免有损耗。也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大致算出所需要的瓷砖量:×,就是施工时所需瓷砖块数,其中3%是施工损耗量。
误区:检测报告齐全的肯定有保障
由于多数消费者对瓷砖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80后,购买之前仅凭自己了解的理论知识,盲目相信检测报告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特别是面对价格高的瓷砖时,多数消费者认为:检测报告齐全的肯定有保障。而事实并非如此,装谈上,专家指出:目前瓷砖业检测报告多种多样,不能一味迷恋理论,结合实际更重要。
现在社会上的评选太多了,并且显得有些乱,各种证书只能作为选购的参考,不能当成选购的依据!瓷砖最为看重的应是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放射性检测报告。这些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结果。
面对一些知名度较低的瓷砖品牌时,看检测报告时第一步,但不能完全依赖检测报告,由于市场上一些不法行为的存在,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所以在有具体的检测报告的同时,用专业的眼观看实际瓷砖更重要。我们归类为以下5点
误区:以价论质 瓷砖贵故档次高
我们常会听到消费者如是说:“我看到一款瓷砖价格为100元/平,它是什么档次的产品呢?”其实这样的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也许你所说的这款瓷砖,它实质就只值50元/平,你还觉得它的档次很高吗?所以以质论价才是!瓷砖不是越贵质量就越好!
误区:无缝砖就是应 该贴起来没有缝
无缝墙砖必须留缝,应在.5mm左右,或者以气钉大小为参照物,主要是要考虑瓷砖的热障冷缩。
选购瓷砖的七大原则
一看整体外观
首先是查看外包装牢固,有规格、色号、代码、生产日期、厂址等信息。瓷砖的色泽要均匀,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要好,周边规则,图案完整,从一箱中随机抽出四五片察看有无色差、变形、缺棱少角等缺陷。
平整度会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在脚感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抽出四块砖,平铺在地上,看是否四边平整,砖缝是否直角。如果瓷砖不平整,那么延边两点将不会成平行线。
在1米距离上,用肉眼从侧面观察砖面是否平整,凡优等品和合格品都要求在这个距离上,至少有95%的瓷砖“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观察翘曲度。要仔细观察表面平整程度,若翘曲情形严重,则会影响日后的牢固。整理:
如果还是无法判断,现场又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平整度,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一块砖放平,另一块砖放在其上竖立,看是否会有曲翘不平的现象。
二看瓷砖质地密度
选购卫浴空间的瓷砖对瓷砖本身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选购瓷砖的时候,在1米距离上,是否出现粗细不均的针孔。若有,表示釉面没有完全融合,则容易堆积污物。
三看砖面施釉程度
通过判断瓷砖表面釉层薄厚来鉴别。消费者可以用硬物刮擦砖表面,若出现刮痕,则表示施釉不足。等到瓷砖表面上较薄的釉层磨光后,砖面便容易藏污,较难清理,也缺乏安全性。而一些没上釉的地砖,一般不宜铺在潮湿而密闭的环境,因为砖块上的气孔吸水汽而无法发散,也会导致霉菌出现。再比如用钢丝刷,质量好的砖,无论怎么刷,釉面不会有任何问题;
四测瓷砖吸水率
我们可以在砖上面泼水,选购卫浴空间的瓷砖首先要注意其吸水率。一般来说,品质高的瓷 砖,吸水率很低,这样可以很快干燥。但一点都不吸水是不可能的,釉面不吸水,反面肯定会有,砖的吸水不能低于0.5%,如果低于这个在铺贴上就会出现问题。
若瓷砖没有注明吸水率,可以使用茶或水滴在瓷砖的背面,数分钟后视察水滴的扩散程度,越不吸水,即表示吸水率低,品质较佳。吸水率高的瓷砖经热胀冷缩后会导致瓷砖表面龟裂及整块墙地砖剥落,装修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卫生间,更需注意此问题。
五听声音+掂重量
将两块瓷砖相碰,如果是金属声音就说明他的瓷质比较好的;声音越脆,表示瓷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较佳。这样的瓷砖铺设到卫浴空间,既不容易损坏,也便于维护清洁。份量重的,瓷质是比较好的,很轻的砖多是瓷土质量不好。二、听声音。用硬物轻击,声音越清脆,则瓷化程度越高,质量越好。也可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砖一角,轻松垂下,用右手食指轻击瓷砖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滞浊为下品。
六互磨瓷砖
瓷砖以硬度良好、韧性强、不易碎烂为上品。以瓷砖的残片棱角互相划痕,看是否有刮痕,通常很容易渗透的瓷砖,用硬物划它的边角,多数会有粉末。若有,表示施釉差,表面的釉磨光后,砖面一旦弄脏将很难清洗干净。反之,不容易渗透,刮划它的边侧只是留下划的痕迹,且痕迹处细密,没有粉末,那就是好点的砖了。
七尺量瓷砖边长
几何尺寸是否标准关系产品优劣,瓷砖边长的精确度越高,铺贴后的效果越好,买优质瓷砖不但容易施工,而且能节约工时和辅料。用卷尺测量每片瓷砖的对角线和四边尺寸大小以及厚度有无差异,精确度高的为上品。
丈量对角线的方法是用卷尺丈量两个对角线,以一块80cm×80cm规格的瓷砖为例,如一个对角线的长度为113.2cm,而另一个对角线的长度也应在这个范围左右,一般来说对角线的误差在1mm内为正常。整理:
瓷砖选购之提醒之见招拆招
问:卫生间里管道井旁边的砖与砖之间现在开裂了,砖也已经翘起。有人说是装修过程中没有在上面挂。解决方法是将砖全部敲下来,挂上后再贴瓷砖,是这样吗?
答:这是施工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判断,这一定是管道井周围采用龙骨加水泥板的方法铺装,这种施工工艺容易造成砖与砖之间的开裂。目前,工艺方法好的家装公司会在处理卫生间管道井的墙面时,用轻体砖砌一遍,然后再铺贴瓷砖,这样就不会翘起了。
问:装修两年多了,浴室的瓷砖有的开始鼓起来了,请问这是装修材料的问题,还是墙面的问题?
答:装修浴室在铺设瓷砖后,用过一段时间会存在空鼓现象,这与业主的使用是有关的。因为,业主在反复洗浴过程中,导致部分空鼓的进入了水蒸气,时间长了,瓷砖就鼓起来了。
问:那我是不是会选瓷砖了就可以选购了?
答:还不够,还要学会赶季节选购。装修旺季各品牌往往会有促销活动。在旺季中选购即省了钱包,又因在合适的季节铺贴瓷砖而保证了品质。在瓷砖使用时要仔细阅读厂家须知。重信誉、重服务的厂家一般会有很详细说明。消费者使用前应检查外包装标明的色号、尺寸是否是自己订购的型号,同一色号的砖是否有色差、断线等缺陷。只有使用同一色号,才可以使用邻近色号以求色均一。
问:买到了瓷砖,该如何进行后续的工作?即贴瓷砖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答:基层必须处理合格,不得有浮土、浮灰。
陶瓷地面砖必须浸泡后阴干。经免影响其凝结硬化,发生空鼓、起壳等问题。
铺贴完成后,2~3小时内不得上人。陶瓷锦砖应养护4~5天才可上人。
买瓷砖之四防:
一防以次充好
消费者在选择时,通常会注意到瓷砖的外包装上有标明等级,但是很少会知道这等级也有文章可做。现在瓷砖生产厂家对于等级的划分并不规范,有些厂家一级品就是优 等品,因此,买瓷砖时最好问清商品品牌厂家的等级划分。但通常,优等品是最好的,一级品、二级品次之。有些不良商家,会将一级品、二级品冒充优等品出售,售价自然高了很多。因此消费者要特别小心切勿上当。
二防以假乱真
市场上,名牌瓷砖无论在花色还是款式上,都是引领时尚潮流,吸引不少消费者的眼光。因此,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品牌的心理,制作出一些仿品牌款式的瓷砖,售价却只有名牌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有些消费者因贪图便宜买下了这种仿制品,却得不到品牌的服务及质量保证。 新居中六种瓷砖的铺法。整理:
三防寻机调包
虽然消费者在店中看中品牌产品,却不料有些不良商家采取了调包行为,待送到消费者家中时却是同样花色款式的其他品牌瓷砖。如果消费者有异议,则退回产品,若消费者没有看出破绽,则乘机赚取差价。
四防不明码标价
有些瓷砖店里,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有标价。不良商家往往只标出其中一种价格较低的商品,待消费者查问其他商品时,乘机哄抬价格,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商家设计的价格陷阱中。